诺娜:五行针灸诊断的不确定性

我也发一篇
作者:诺娜·弗兰格林 发布人:诺娜•弗兰格林 时间:2018-10-15 分类:五行书籍

Screen Shot 2018-10-15 at 9.39.25 AM.png

Screen Shot 2018-10-15 at 9.39.33 AM.png

最近有人提醒了我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对五行针灸师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一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治疗师告诉我,他发现五行针灸的难点在于,治疗师经常改变他们对护持一行的诊断,比如最初按照金来治疗,而几次,甚至多次治疗后却改成土。他说,他无法从事这种连诊断都无法明确的学科,然而,让他惊讶的是,我竟没有像他那样感到困扰。


我告诉他,我非但不觉困扰,反而满怀激动,因为人性本就复杂,甚至永不可知,而我所操持的针法正好与此相合。当问到他的治疗中具体有着怎样的确定性时,我们共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在治疗时,大都只对身体层面的疾病做出诊断,针对这些疾病,他学习了具体的标准化治疗手段,但治疗并非因人而异。比如,病人的疼痛部位在何处?如果在膝盖,根据他对所涉及经络循行部位的了解,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来处理,他还会配合其他治疗,比如耳针或拔罐,这些也是专门针对身体症状的。


而对于那些因无法应对生活而前来就诊的病人,又该如何处理呢?问及此处,他陷入了沉默,然后承认道:除了采取一些通用的镇静治疗让病人平静下来,这是他尚未涉及的领域。


由此可见,对于病人的健康,不同的传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五行针灸的治疗皆基于某个核心领域,这个领域如果用西方的思维去理解,可以称之为心理学。然而并非所有流派的针灸都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对五行针灸是否合理争论不休,并对这样一支完全植根于东方之神性传统的针灸流派持有惊人的敌对态度,这或许便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只需翻阅《内经》这类经典著作,便可领略到经典中对“神”的重视程度,这一传统乃所有针灸流派之根基。过去,人们认为身体与灵魂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在,西医却将心理与身体的治疗分割开来,可悲的是,现代的中国针灸似乎也并无二致。而在五行针灸师的眼里,不存在,也不应存在这样的分裂,过度强调根据身体症状做出的诊断反而会觉得奇怪,因为过分依赖“有形”,只会伤及“无形”。


社会对有形可见之物的过度依赖,或许与科学的兴起有关。因此,象征性地,相对于用手去摸或用眼去看,人们会更看重显微镜下的世界,却忘了显微镜所能揭露的毕竟有限,只能观察到物质层面的东西,却永远无法像人之触摸一样,顷刻之间便可心领神会,直达深藏其中的内在本质。


而这正是五行针灸接近心理治疗领域的地方——二者皆是对灵魂的治疗,而那些对这一针法深感困惑或不安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五行针灸贴上各种标签,比如一位坚定地走进了“治疗身体之针灸”学校的治疗师,声称五行针灸“对我来说太玄了”。


如果“玄”是指“神性”,那么我认为这一描述其实相当精确,不过,应除去其中所包含的贬损之意。我的工作中,正是这种“玄妙”让我深深着迷,因为在我看来,人人皆有一个无形的内核,是它决定着身体与灵魂之整体的健康,针对其进行治疗,便可创造条件,让整体之健康得以恢复。


不过,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治疗师,因不能确定地“知道”病人的护持一行而深感困扰,这也凸显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如果说五行的表现如此微妙,连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都难以洞察,那么,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否定五行针灸这一学科的正确性?再者,这一点对经验尚浅的针灸师具体会造成哪些困难?


我相信,它非但不能否定五行针灸的正确性,反而更加证明它是一门真正的学科,因为它兼容并包,囊括了与人类生命相关的所有核心领域,并赋予它们非凡的意义。而对于它为针灸新手们所带来的问题,这也是必学的课程——每一位针灸师,无论资历深浅,都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治疗中的不确定性,既不去否认它们的存在,也不去轻视它们带来的问题。


每一种治疗体系都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应当、也必须接受这样的观点,因为所有的治疗,其对象都是人,而人是复杂多变的,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以各自的方式去学习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的恐惧得以减轻。


确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