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感心——我的五行针灸实践体会

我也发一篇
作者:刘红辰 发布人:王民菲 时间:2018-07-19 分类:学习感悟



我的五 行 针 灸 实 践 体 会

从2012年参加同有三和的五行针灸班之后开始临床,至今已有五年余。临床从理论的感悟到实操的经验,有一些自己的体会,记录如下。


                     用心感受,“心”是什么?                                                                                                              

《五行针灸指南》开篇序言刘力红老师讲到“放弃思维进入感觉,就意味着进入心的层面”。“心”到底是什么?这在我做到前年的时候才有所体会。首先“心”的体会不等同于感觉。感觉可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当然,我们五行针灸主导一行的判断是通过颜色、气味、声音来完成的,对于初步学习五行针灸的人来说,只能这样来学,但一旦操作几年之后,我发现,颜色、声音、气味只是判断出来的主导一行的表达,它们更像是一道数学证明题的结果,而不是推导过程本身。推导过程本身就是“心”的体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位男性患者,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找我就诊,他给予我的笑容很灿烂,我立刻联想到我的一位好友,他们的笑容如此相像,让我感觉温暖,我心里不自觉地就倾向于他可能是“火”了,君火相火先不论。于是我继续观察,他的双颧骨泛着红晕,说话虽然低沉,但是不时地提一提气让我感到他还可以撑得住生活的压力;去闻他肘窝,也隐隐有一股炭烧味儿。各方资料似乎都给我判断的依据,他很可能是“火”人。我按此治疗几次,患者身心方面也是有效果的,直到有一天我们谈到他看的书,聊天的内容我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他表达时候的状态,霎那间让我有一种置身于秋风扫落叶的景色之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极其真切。当我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审视他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对他的观察是多么地“一厢情愿”——我忽略了他评论事物时语音的低落,那不是因为他生活的不幸,而是一种表达的常态;我忽略了他每次脸上都有一层细微绒毛的质感,这层细微的绒毛覆盖在泛红的颧骨之上,仿佛细碎的霜打在他的脸上;再次闻他肘窝的气味,几次治疗之后炭烧味道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治疗中很常见,事后细细品味这个从错判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我想我知道了:“心”的体会肯定不等同于感觉,不是感觉,它先于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发生,产生之后,通过触听视嗅这些感觉来表达,表达是为了交流。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医学上的交流和互相的佐证,当“心”的体会出现的那一刹那,在我身心的反应中,它是一副画面,我们完全可以任凭那瞬间的“心”的映像在自己的身体内完整地回荡,而不把它拆分成视触嗅听地七零八落。


我发现,在我的头脑中提前存贮了许多的判断“经验”——哪些面孔更像“木”,哪些声音更像“土”,哪些眼神更像“水”,哪些表情更像“火”等等。这些“经验”非常狡猾地在我与患者接触之初瞬间萌发,偷偷地指挥着我的视触嗅听的感官,让我搜集各方面的证据来证明我的“经验”是对的。于是,主导一行的观察和判断,常常隐秘在一种自恋的预判预知当中,成为了一种游戏,而非真真正正的“观察”。这些“经验”在学习起步时是带领我入门的好资料,但是随着实践年数的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成为了一种偏见或是障碍,这需要我不断地清除,只为让我能如孩子一般的观察。而清除的窍门,对我来说就是保持对对方的好奇,说得远一点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如何才能获得“心”的感受


在几年治疗的过程中,我曾经反复提醒自己,放掉判断主导一行的想法,让它自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提醒时而有效时而无效。后来我意识到,影响我获得“心”的感受的,是作为医生的“自恋”和“恐惧”。自恋——我多么地想帮助病人啊,我是能够帮助到病人的;恐惧——我怕治疗无效辜负病人的信任和诊费,我怕病人对效果不满意。这种自恋和恐惧造成了医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如此隐秘,又无处不在,充斥着医患交流的每一个时刻。在我足够诚实地面对自己之后发现了它。


发现它并不代表可以消灭它,起码比不知道要好得多。在这一点上,我有时想,如果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同时又是五行针灸师该有多好,我会在接诊的那一刻起,就把全部的力量交给主,完全地臣服于他,直到听到他的声音:“孩子,这个人的主导一行是xx”,然后再拿回我的力量施针治疗。很可惜,我不是主的孩子。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在每一次接诊中,都能保证有彻彻底底“心”的感受。没有的时候那就用“感觉”“排除”吧!我想这条路很长,这已经超出了单纯五行针灸一个门类的范畴,这种从于“心”的感受不是五行针灸赋予的,它也许是自然给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待遇,通过各种途径发现了它的存在,而五行针灸就是途径之一。


好医生的首要特质


这次参加提高班,再次看Nora老师看病接诊,我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好的医生,他的首要特质是什么?固然技术、善良、耐心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首要的是让人“心安”,让病人觉得“我”在这个大夫这里很踏实,看不看得好“我”不知道,“我”就想找他看。相当多的患者在求医的过程中,病越治越重,原因复杂,其中之一就是治病期间内心动荡——病愈何时,前途未卜。所遇良医?揣测试探。既不能自信,也无人可信,内心煎灼。若“心神”安定,病就好了一半,能量强大的医生首次见面就可以给人这样的感觉,像Nora老师和我的另一位中医老师都是这样的医生。既往有同学给我说过,在Nora老师面前坐下就有种很安全的感觉;也有病患给我说过,虽然我那位中医老师看病几分钟,但在他跟前坐坐心里能踏实一两周。这种力量怎么来的,我无从知晓,也无法复制,但相信可以获得。如何获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力量不等同于医生的和颜悦色,和颜悦色之下内心忐忑,充其量算是态度良好。未获得这样的力量之前,可以有样学样,学柔声细语,也学正言厉色,目的在于走出自己主导一行所赋予的“舒适” 地带,走出去就会有突破。


原穴是治疗突破的根基


从医多年,发现人生的经历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在经过炼狱之后,身心千疮百孔的患者,来到我面前,修补起来是有次序的。这种次序会随着治疗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不断细化,现在我的一个粗糙的体会是,在运用灵性穴位修补创伤之前,要确保患者得到足够充足的自然给予主导一行的力量,这样,再面对创伤修复的时候,他才有足够的承受力。


我有一位老年女性患者,61岁,神经衰弱、失眠二十余年,湿疹反复发作半年,没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她的双亲和爱人都是非正常死亡,突然离世,六亲无靠,工作坎坷。我判断主导一行是木,治疗之后逐渐好转,在第七次治疗的时候,我想用灵虚这个穴位,清除她内心深处的黑暗和淤积,让她放松。治疗之后,她彻夜未眠,身心不安,烦躁欲哭,心悸严重。第八和九次治疗,我只做了原穴,她又恢复到平和的身心状态。在做到第17次治疗后,我再用灵虚,她没有发生不舒服的情况,反而感到内心清凉。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同Nora老师在《五行针灸指南》中提到的,主导一行的原穴好比盖房子的钢筋框架,它是整座建筑的基础。能够直面问题和伤痛的是勇士,直面,是解决问题和消除痛苦的根本方式,但是直面的前提是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否则这种解决将会变成灾难。著名的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曾经历过这样一个事件,一对年幼的兄妹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爸爸杀死了妈妈,之后他们同时失忆,对这个事件和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印象,警察请求艾瑞克森帮助他们催眠以唤起回忆,遭到了艾瑞克森的拒绝。他认为年幼的孩子有这种表现是一种自保,他们心灵弱小,无法面对如此残暴的事实,一旦回忆起来对他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于成人,面对伤痛的基础,就是对主导一行的不断扶助和滋养。


关于AE的红斑


通常AE没有出现红斑有三种情况,一是内障未除,二是针刺位置不对,三是五脏没有邪气。但是,在临床上我发现的确存在患者有巨大压力导致的五脏邪气,没有内障,针刺位置准确而AE的确不出红斑的情况。这样的患者,做完AE后脉象比之前有力且清透,身体感觉比之前轻松,心情比治疗前舒畅,面色比治疗前亮,主导一行也更为明显,从这五个方面来看,AE虽然没有红斑出现,但照样在起效。这是否能说,红斑不是五脏邪气的唯一指征呢?


所以,我在临床上,面谈中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不幸遭遇和心理压力且情绪不稳定,但是AE没有红斑出现,也排除了内障和穴位不准确的可能,我会留针15-20分钟左右,并且会参考脉象的变化。AE起效的时候,脉象会比治疗前更加的清澈。


关于进针深浅、手法轻重和用意


几年前学习五行针灸之初,我就体验过盖老师羽毛一样的针法,体验之后,我知道,胀感果真如盖老师所说的只需要“only a little”就会有效果。要做到羽毛一样的针法,我体会需要几点条件:一是取穴准确;二是针灸师手上要有一定的“功夫”。我不知道怎样形容“功夫”,做五行针灸之前我的看病手段只有汤药,用针很少,随着五行针灸治疗数量的增多,持针的感觉的确不同于初学,时间久了,是否得气我本身是有感觉的。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气血相对充沛的患者比孱弱的患者更加容易得气,所需得气的进针尺度更轻浅。此外,情感越是充沛的人越容易得气,而情感非常贫瘠很难给予他人关怀的人,在治疗中常感到很明显的疼痛却很难有得气的感觉。还有一类患者,他们的头脑非常地发达,这也许和他们工作的性质有关,也许和他们自身成长的经历有关——需要麻痹掉情感只用大脑生活才不至于受到更大的伤害,这类患者很难得气,需要进针后稍加等待,并且需要捕捉他们那一点点的针感。如果治疗在起作用,随着进行,若干次后,他们的针感会愈加明显。


我想随着自己针灸年限的增长,尤其是自身对患者容纳性和包容性的增强,羽毛一样的针法会越来越好。对患者的包容性在施针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并不仅仅是不对患者有道德对错的评判,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真正的感同身受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仅仅一两分钟,对方能感受到眼前的治疗师懂自己了,即使没有建议、眼泪、夸赞、同情,也已经足够,无需赘言。治疗中,被真正的“看到”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他的都已属于细枝末节。在我的治疗中,我可以给予对方同情、喜悦、尊重、安全的劝慰,但是这种“感同身受”我还做不到,因为我没有被如此对待过。


我作为治疗师,接诊一位患者会有相应的感觉产生,同样主导一行是木的人,或是给我大树之感,或是给我小草之感,或为初春还带有寒意,或是末春已然春夏交接了。中医讲“医者,意也”,带着这些感受治疗,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吧,当然,这也无法比较和精确测量。但有一点我在临床中相对确定,就是老人和小孩子在接受治疗时,用意是要轻柔的。这种轻柔是指,产生的意象要调整到比较轻柔,轻柔地接触他们的身体,进针轻柔,进针尤其要浅,实施补法的时候要慢和柔,出针和按压针孔都要轻柔。我发现,这样更能够触动他们的“神”而非在肉体上有过多的干涉。我的一位65岁女性患者,165cm不足90斤,之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有异常,医生怀疑胃癌,患者没有接受西医的建议,自行饮食调理,再去复查指标接近正常。她来就诊的时候,失眠、乏力、心悸、怕冷、胃痛、纳呆诸多不适。我判断主导一行为相火,前两次治疗,我心态过急,力求针感强烈,患者精神转佳,但是身体每每治疗之后都疲乏加重,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从第三次治疗起,用意用针都非常轻,针感稍有即可,点到为止。身心双面的疗效要比前两次好很多。

做五行针灸五年有余,有所感受的细碎之处有许多,在此挑选几点予以汇报。总而言之,我认为五行针灸师最重要的是自身要和自然有链接,要和患者有链接,这种链接有多紧密和直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自己的人格有多完善。我向来认为,人类是一种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的殊圣物种,人格越接近于完善,就越有可能出现真慈悲、真感受、真链接、真效果,反之亦然。我奢侈的心愿即为,这种完善此生完成,于五行针灸的行进之中。

微信图片_20180719182012.jpg


本期作者


刘红辰

五行针灸师


刘亚男,字红辰,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


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中医文化学者曲黎敏教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师从民间中医“行者”先生学习传统中医理论与临床。曾随Ellie Drew学习灵性疗愈。


2012年起师从五行针灸大家Nora Franglen学习五行针灸,2017年10月通过了五行针灸学会主办的高级五行针灸师评鉴考核。


临证多年,精于脉法,理论扎实,实践灵动。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身心同治。擅长运用五行针灸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及焦虑、失眠、抑郁等杂病。


【出诊信息】

出诊地点:百草园国医馆 (北京市朝阳区清林路1号9号楼)

出诊时间:每周六、周日

预约微信:liuhongchen11(请提前预约治疗时间)



确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