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针灸指南》开篇序言刘力红老师讲到“放弃思维进入感觉,就意味着进入心的层面”。“心”到底是什么?这在我做到前年的时候才有所体会。首先“心”的体会不等同于感觉。感觉可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当然,我们五行针灸主导一行的判断是通过颜色、气味、声音来完成的,对于初步学习五行针灸的人来说,只能这样来学,但一旦操作几年之后,我发现,颜色、声音、气味只是判断出来的主导一行的表达,它们更像是一道数学证明题的结果,而不是推导过程本身。推导过程本身就是“心”的体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位男性患者,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找我就诊,他给予我的笑容很灿烂,我立刻联想到我的一位好友,他们的笑容如此相像,让我感觉温暖,我心里不自觉地就倾向于他可能是“火”了,君火相火先不论。于是我继续观察,他的双颧骨泛着红晕,说话虽然低沉,但是不时地提一提气让我感到他还可以撑得住生活的压力;去闻他肘窝,也隐隐有一股炭烧味儿。各方资料似乎都给我判断的依据,他很可能是“火”人。我按此治疗几次,患者身心方面也是有效果的,直到有一天我们谈到他看的书,聊天的内容我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他表达时候的状态,霎那间让我有一种置身于秋风扫落叶的景色之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极其真切。当我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审视他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对他的观察是多么地“一厢情愿”——我忽略了他评论事物时语音的低落,那不是因为他生活的不幸,而是一种表达的常态;我忽略了他每次脸上都有一层细微绒毛的质感,这层细微的绒毛覆盖在泛红的颧骨之上,仿佛细碎的霜打在他的脸上;再次闻他肘窝的气味,几次治疗之后炭烧味道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治疗中很常见,事后细细品味这个从错判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我想我知道了:“心”的体会肯定不等同于感觉,不是感觉,它先于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发生,产生之后,通过触听视嗅这些感觉来表达,表达是为了交流。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医学上的交流和互相的佐证,当“心”的体会出现的那一刹那,在我身心的反应中,它是一副画面,我们完全可以任凭那瞬间的“心”的映像在自己的身体内完整地回荡,而不把它拆分成视触嗅听地七零八落。
我发现,在我的头脑中提前存贮了许多的判断“经验”——哪些面孔更像“木”,哪些声音更像“土”,哪些眼神更像“水”,哪些表情更像“火”等等。这些“经验”非常狡猾地在我与患者接触之初瞬间萌发,偷偷地指挥着我的视触嗅听的感官,让我搜集各方面的证据来证明我的“经验”是对的。于是,主导一行的观察和判断,常常隐秘在一种自恋的预判预知当中,成为了一种游戏,而非真真正正的“观察”。这些“经验”在学习起步时是带领我入门的好资料,但是随着实践年数的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成为了一种偏见或是障碍,这需要我不断地清除,只为让我能如孩子一般的观察。而清除的窍门,对我来说就是保持对对方的好奇,说得远一点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